检测信息(部分)
热对流行为检测主要针对哪些产品?
主要针对散热器、热交换器、电子冷却系统、暖通设备等涉及热量传递的产品,分析其内部流体运动与热传递特性。
检测的核心目的是什么?
评估产品热对流效率、温度场分布均匀性及热稳定性,验证散热性能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使用安全要求。
检测报告包含哪些关键内容?
包含热流密度分布图、努塞尔数分析、温度梯度曲线及湍流强度数据,同时提供热阻计算和能效等级评估。
典型应用场景有哪些?
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、航天电池热管理、航天器热控系统、工业锅炉优化、电子芯片散热方案验证等工程领域。
检测周期通常需要多久?
常规检测需3-7个工作日,复杂系统或定制化测试可能延长至15个工作日,具体根据样品尺寸和参数复杂度确定。
检测项目(部分)
- 努塞尔数:表征对流换热强度与纯导热能力的比值
- 雷诺数:判断流体流动状态是否为层流或湍流
- 普朗特数:流体动量扩散率与热扩散率的比率
- 格拉晓夫数:评估自然对流强度的无量纲参数
- 对流换热系数:单位温差下单位面积的热传递速率
- 温度场分布:空间内各点温度的梯度变化特征
- 速度矢量场:流体微团的运动方向和速率分布
- 热流密度: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
- 湍流强度:流体速度波动的统计平均值
- 边界层厚度:流体与固体界面处的速度/温度变化区域
- 压降特性:流体通过系统时的压力损失值
- 热阻分析:热量传递路径中的阻力量化
- 瞬态响应: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
- 涡旋结构:流体旋转运动的形态与尺度
- 表面传热均匀性:接触面温度分布一致性评估
- 临界热流密度:发生沸腾危机时的最大热负荷
- 能效比:有效换热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
- 流体滞留区:低速流动导致的换热薄弱区域
- 热滞后效应:温度变化滞后于热源变化的程度
- 马赫数:流速与声速之比(高速流动适用)
检测范围(部分)
- 板式热交换器
- CPU/GPU散热模组
-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
- 太阳能集热装置
- 工业冷凝器
- 数据中心液冷系统
- 暖通空调风机盘管
- 核反应堆冷却回路
- 电力电子散热基板
- 航空航天热防护系统
- LED照明散热器
- 化工反应釜夹套
- 食品干燥设备
- 内燃机冷却水道
- 地水道
- 地源热泵管路
- 燃料电池双极板
- 激光器冷却模块
- 变压器油冷系统
- 注塑模具冷却通道
- 高温炉气体循环装置 循环装置
检测仪器(部分)
- 粒子图像测速仪
- 红外热成像系统
-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
- 热线风速仪阵列
- 微压差传感器组
- 高速纹影摄影装置
- 恒温油槽实验台
- 多通道温度采集系统
- 瞬态平面热源分析仪
- 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平台
检测资质(部分)



